那一天,在孫家的年夜飯吃的非常開心,桌上什么菜色都有。孫紅梅、也就是張停雨的老媽是個地道的家庭主婦,做菜是把好手。再加上有奶奶的幫忙,這一頓飯大家都吃的很香。
孫中平的弟弟孫一懷又是個書生,喝高了,還即興做了首詩。不過在場的不是務(wù)農(nóng)的,就是婦女,哪兒肯賣他面子,全哈哈大笑。
孫一懷干脆紅著臉躲一邊去了。
我爹娘年夜的時候雖然不在,但是大年初一他們還是風(fēng)塵仆仆的趕了過來。
萬分感謝了孫中平一家之后,我們又回了奶奶的家。
老爹一坐下來,包都沒來得及放,連聲問:“這小兔崽子沒干什么壞事兒把?”
老媽朝他腦袋狠狠打了一巴掌:“干啥呢?”
奶奶哈哈笑起來:“沒什么沒什么。”
我心里卻尋思,到底要不要把趙千家里發(fā)生的事情告訴爹媽,后來猶豫了下,覺得這事兒說起來太長,所以干脆就沒說了……
不過也正是因此,免了一頓打。等長大再和老爹提起這件事的時候,他表示幸好我當(dāng)年沒說出來,不然肯定打死我。
我說你現(xiàn)在再打我也不遲。
老爹卻擺擺手表示打不過我了……
就像我跟不上父親老去的速度一樣,老爹也跟不上奶奶步伐。或許是意識到了這點,那年過年,父親和母親在鄉(xiāng)下待了一個月之久。
奶奶那一個月,每天都眉開眼笑。
不過該來的總會來。
半年后,大概是七八月的時候,因為到了上學(xué)的年紀(jì),所以再怎么不愿意離開,總歸還是要走的。
那天張停雨站在門口,她還不知道我這一去可能有小半年回不來,小大人樣的叮囑說:“你要早點回來。”
我說:我肯定早點回來。
奶奶站在她身邊,右手摸著她的腦袋,臉上的皺紋不知為何多了幾道。
我眼淚忽然不爭氣的掉了下來,顧不得昨夜老爹對我說的男兒有淚不輕彈,放聲大哭。
我說我不要去城里,我說我要留在這里陪奶奶,我說我要走了張停雨得被人欺負(fù)。
我哭的聲嘶力竭,在記憶的最深處,仿佛那個遠(yuǎn)在他方的鋼筋混凝土搭建起來的城市會將我的整個童年吞噬。
事實上,這件事也的確發(fā)生了。
張停雨這時候似乎也意識到什么,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
小孩子之間的友誼永遠(yuǎn)都是那么情真意切——開心了會笑,舍不得就會掉淚。
奶奶說:“小六別哭了啊,奶奶過幾天去看你。”奶奶的聲音有些發(fā)抖。
老爹咕咚跪下來,這會兒也哭了。他自從成年之后,一直在外打拼,一年難得有兩次回來。他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奶奶。
老媽也在后頭偷偷抹著眼淚。
后來我還是被奶奶趕走了。
老爹在家消沉了兩天,但日子還得過。城里的物質(zhì)生活遠(yuǎn)比農(nóng)村要豐富,但我時常還是會懷念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
為了跟上城里小孩的節(jié)奏,還未開學(xué)之前,老媽特地找人幫我補課。
不過那老師教了我兩天就辭職了,這倒不是我調(diào)皮,主要是他覺得我的知識面比一般小學(xué)生還要多一些。
特別是一手毛筆字兒,雖然上不得臺面,但比大部分同齡人要強(qiáng)得多了。
之后便是開秋天入學(xué)。
第一天就因為一些小矛盾和同學(xué)干了一架,不過他們哪打得過我。老爹得知之后,狠狠把我訓(xùn)了一頓。我也因此有所收斂。
在城市的生活是漫長而無聊的,主要是這邊小孩兒玩的東西我都不習(xí)慣,經(jīng)過了幾個月,還是很不適應(yīng)這里的生活節(jié)奏。
即便是十一,也因為某些事情沒辦法回到奶奶那兒去。
好在的是,大概十二月的時候,老爹把奶奶接過來了。
奶奶并不是第一次到城里來,但還是左顧右盼,覺得這里的一切都很新鮮。
不過待了兩天就沒勁兒了,完全和周圍的人聊不到一塊兒。
我們的房子是在市里的一個小地方,類似五層樓的公寓。四周是和我們這一棟差不多的房子,治安挺好,可千篇一律,不熟悉很容易走錯。
記得奶奶第一次來,結(jié)果在外頭待了足足有半個鐘頭,后來還是同樓層的一個大媽發(fā)現(xiàn)了,給送上來的。
老媽聽完咯咯直笑。
奶奶卻感慨世界的變化之快。
不過奶奶也有發(fā)揮余熱的地方,因為從事職業(yè)的關(guān)系,對傳統(tǒng)方面的了解不是其他人能比擬的。所以大家都樂得找她說話,解決一些事情。
但是最近小區(qū)不太平,接二連三有人死去。
首先是我們隔壁那一棟的一個老人家走了,走的很突然,但很安詳。
再緊接著不到一個月,十二棟的另外一個老人家也去了。
有天周末,奶奶牽著我去買菜,碰上了樓下的一個大媽,兩人就聊了起來。
“太婆,您聽說了嗎?”
奶奶不太擅長拉家常。那大媽并不介意,自顧自的說:“我們隔壁十二棟,這個月走了兩個,一個月初,一個月尾,嘖嘖。”
“上次聽人說,搬到這里的老人,沒幾個能熬過半年的啊。”
大媽說道這兒,停下了,意識到這話有些不妥,趕忙道歉:“太婆,我不是說您。”
奶奶笑了笑,問:“熬不過半年?”
大媽感慨著:“是啊,半年走了好幾個個老人。”
我插不上嘴,但覺得這事兒有趣,就跟在奶奶后面認(rèn)真聽著。我們一路把菜買完了回家,那大媽嘴巴就沒停過。
原來這一片不僅我們這里,還有其他地方,最近走了不少老人,都是自然死亡。不過他們大多都是從其他地方搬過來的。
我問奶奶為啥,奶奶沒答話。
后來我才知道,這并不是因為這邊風(fēng)水不好,而是老一輩的人們,都住在平房里每天踩著地面兒過日子。結(jié)果突然搬到高樓林立的地方,每天腳踩不到地,一時不適應(yīng),再加上年紀(jì)大了,就容易就‘去’了。
其實這就是陰陽不調(diào),年輕人體質(zhì)好倒沒什么,老年人體質(zhì)差一點兒,再加上不容易融入新環(huán)境跟心理方面的一些因素,就容易出事。
醫(yī)院里的醫(yī)生經(jīng)常建議老人家下樓到處走走,多和人說說話,也就是這個理。
那段日子小區(qū)里真是熱鬧,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下面搭棚子守靈。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守靈根據(jù)各地習(xí)俗,有很多種情況,在這里很難以統(tǒng)一說明。但就拿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來說,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要在門口搭個靈棚,靈棚里點著燈,燈不能熄,要一直維持到死者下葬之后,才能把靈棚撤了;另一種不用搭靈棚,大家守在堂屋就成。
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孫中平和趙家都是沒有搭靈棚,大家都守在堂屋。
這邊稍微隔個三五里風(fēng)俗就不太一樣。
這邊的人想在樓道里搭靈棚不可能,所以只能把靈棚搭在樓下。
記得沒多久,我們隔壁那棟,走了個老頭兒,估計也是搬到這邊之后,熬不過就去了。
那天我在外面看病打完針,很晚才回來。
正好要路過隔壁的靈棚。奶奶就用手蒙住我的眼睛,讓我不要看。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蒙眼睛這在白事當(dāng)中也叫‘眼不見為凈’。
《靈樞經(jīng)》有載:陽氣上走與目而為睛,其別氣走與耳而為聽。
睛,從目,從青。‘青’意為‘精華’。目與青結(jié)合起來又表示:目是人身之精華。
外面廣為流傳開天眼見鬼的方法,一是用牛眼淚擦眼睛;二是用柳葉沾無根水擦眼睛。
兩者都是直接破壞眼部的陰陽均衡,達(dá)到開天眼的目的。
所以在白事里頭才有‘眼不見為凈’一說,在喪禮的時候,倘若有體質(zhì)不怎么好的小孩子,一般都要遮住小孩子的眼睛,以防止他們的眼睛被陰氣沖了,導(dǎo)致見鬼而受到驚嚇。
奶奶是被我的體質(zhì)搞怕了,所以這會兒即便走到靈棚前邊,也要用手遮住我的眼睛,怕我被沖撞。
擔(dān)驚受怕過了靈棚,奶奶回頭看了一眼,嘆氣說:“有些沒做好啊。”
原來那一家請來辦主持喪禮的人可能并不專業(yè),雖然場面上看起來不錯,但很多小細(xì)節(jié)都沒有注意。
這里不說奶奶,就連張翠娥婆婆來了,都能發(fā)現(xiàn)一大堆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呢?靈棚與大樓大門之間差了點東西。
在白事里頭,這東西有個名詞,叫‘渡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