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滿朝薦一行人的兩輛馬車正行駛在驛道上,大家遠遠看到前面似乎出現(xiàn)了一座城池,張侍郎說,花馬池到了。大家注意到驛道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地面上已經(jīng)不是黃色或者灰色的土,而是像涂了一層白色的粉末。童子軍戰(zhàn)士們感到奇怪,這里的土壤為什么是白色的?從沒聽說什么地方有白色的土壤,為什么這里的地面上是白色的?莫非剛下過雪?
張侍郎笑笑說:“我說你們年輕人沒見過世面吧,這春夏之交哪里會下雪?你們下車抓一點粉末放在口里試試,看它是什么味道?”有兩三個人就要下車試試,張侍郎說:“不必耽擱時間,告訴你們,這地面上白色的一層都是鹽。你們不看到那些馬車上都是裝著滿車的鹽?由于這里每天運鹽的馬車多,難免從馬車上掉下一些鹽粒,這些鹽粒被馬車輪子碾成粉末,時間久了,被碾碎的鹽粒粉末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層潔白的東西,于是地面上變成了白色。”
“你們看那些人都在做什么?”童子軍戰(zhàn)士董西漢指著不遠處一個小湖泊問,因為在那小湖泊里面有密密麻麻的人在忙碌著。
“也許是撈鹽,不是也許,就是在撈鹽。”
“撈鹽?鹽是從水里撈出來的?”
“是呀,大家不要急,明天我?guī)銈內(nèi)ツ切}湖里看看怎么樣撈鹽。”張侍郎說。
現(xiàn)在馬車已經(jīng)離城門口不遠,可以看到城門口車水馬龍人群熙攘的情景。不過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有從城內(nèi)出來的馬車都裝著鹽,而進人城內(nèi)的馬車除了極少數(shù)裝載著蔬菜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空車。
城門上方一副巨大的畫面吸引了大家,畫面上,一匹色彩斑斕的花馬從湖面騰空躍起,似有騰空欲飛之勢,湖面掀起一陣激蕩的波瀾。
“大家能夠看出這幅畫的意思嗎?”張侍郎提問了。
“劉玄德躍馬譚溪。”
“不對,畫面上不是溪而是湖泊,而且馬背上沒有騎人。”
“神馬出海。”
“還不是。”
“我知道了,不就是‘花馬池’三個字嗎?這是用畫代替字。”
“對了,還是我們的滿……滿長老反應敏捷,這就是用畫代替‘花馬池’三個字呀。你們看看,城門上方是不是沒有題字?”張侍郎解釋道。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城門口,城門用矮墻分隔成并排三道過道,其中一道過道專供出城的鹽車,一道供城外馬車進城,一道供行人出入。大家注意到,凡是鹽車出城,鹽車主人都要拿出一張文書讓守門軍士驗證才能夠放行。沒有見過世面的年輕人不知道是為什么,張侍郎告訴大家,那些鹽車主人拿著的文書叫著“鹽引”,是一種經(jīng)營運銷官鹽的特許狀,是到官鹽場所提取官鹽的提貨單或者運銷官鹽的通行證。
由于行人過道也有軍士把守,滿朝薦一行人用叫花子的方式進城,那就是一齊伸出臟手重復著“軍爺賞兩個點心錢!”這句話,于是守門軍士只得連聲說“去去去”放行。
大家進入城內(nèi),只見街道兩旁的店鋪全都是經(jīng)營鹽生意,幾乎每一家店鋪門前都停放著馬車,有的正在忙于把鹽裝上馬車,有的由于鹽店老板還來不及裝鹽,馬車車主也只好站在馬車旁邊等候。滿朝薦一行人雖然目的是弄清這里收鹽稅的情況,但是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把住宿安頓下來,于是大家一邊走一邊注意街道兩旁是不是有客棧。
讓大家感到奇怪的是整個的街道上全都是鹽店,大家只好進入另一條橫街,但是這條橫街仍然還是鹽的王國,根本看不到除經(jīng)營鹽以外的任何店鋪。大家繼續(xù)漫無目的地向前走。鹽店終于到了盡頭,前面出現(xiàn)了食店。大家在一個食店解決了肚子的燃眉之急,然后繼續(xù)尋找客棧。很快,大家終于住進了“花馬客棧”。
第二天,張侍郎帶著大家走出另一座城門,大家放眼一望,果然有一個很大的湖泊。說它很大,是因為視覺的局限。站在湖岸看湖的另一邊,只能夠看到在視覺的盡頭似乎有隱隱約約的山峰。張侍郎說,這就是被稱作花馬池的鹽池,由于它在這一帶數(shù)十個鹽池中是最大的,所以又叫著“大池”。實際上,比起東南部的許多淡水湖泊,這花馬池可能只是湖泊中的小不點,但是在這里的鹽池中間,它卻是老大。
大家沿著湖岸走,湖水漸漸淺了起來,靠近湖岸那密密麻麻的人群也越來越清晰。由于昨天初到花馬池時候已經(jīng)看到過那些忙碌的人群都是在撈鹽,所以大家也就用不著再向張伯伯提問了。
大家快步走向那些忙碌著的人們。果然這里是一片繁忙景象,不但湖岸有一伙一伙的人忙碌著,而且在離湖岸較遠的湖面上也有不少人拉著和推著拖泥船來來往往。
“張伯伯這么淺的水,那些人怎么還使用船?而且是把船前面拉著后面推著?”
“那種船叫著泥船,是專門用來拖泥巴的。”
“拖泥巴也用船?好奇怪的工具。”
“不奇怪呢,用船拖泥在古代就有了,不是有一個成語叫‘拖泥帶水’嗎?你用船拖泥免不了要帶水,是不是?”
“有意思,古代的人造詞語還真的都有根據(jù)。”
“不過在這里,那泥船拖的并不是一般的泥巴,而是洗滌得干干凈凈的鹽。”
“鹽?”
“對,鹽,待會兒你們看看就明白了。”
一個撈鹽的勞動場面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只見一群鹽民正忙于用鐵釬搗松覆蓋在鹽湖表面七八寸厚的一層混有泥沙的物質(zhì),據(jù)鹽民說,那一層混有泥沙的物質(zhì)叫著“鹽蓋”,鹽民把它們堆積在一旁。然后用帶孔的鐵勺撈出一勺一勺的顆粒狀鹽粒,經(jīng)過反反復復的洗滌,勺子里的鹽粒都變成潔白如玉的鹽粒,鹽民把他們堆集在另一邊的干凈場地上,這就是撈鹽。要說撈鹽的工序也就這么簡單,但是從鹽民一個個汗流浹背的情況看,撈鹽真的還是很吃力的活兒。
一只泥船靠岸,大家看到船里面果然是裝載著干干凈凈的顆粒狀食鹽。
由于大家對撈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童子軍戰(zhàn)士們都參與幫助鹽民干活,但是盡管戰(zhàn)士們用盡全身力氣,那拿勺子的動作卻顯得格外笨拙,搞了半天也不能把一勺鹽洗滌干凈,戰(zhàn)士們只好將勺子退給鹽民。
有了勞動的接觸,感情也容易溝通,大家跟鹽民們攀談起來,這一攀談也就引起了鹽民們的忿忿不平。要知道鹽民為什么忿忿不平,且看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