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爺實踐了他的諾言,從哪里來回哪里去,馮大爺從離休回來村子里到現在大概也有+年多一點的時間了,馮大爺剛回來的時候,身體確實不太好,后來在調理下身體慢慢的恢復過來,從此干了半輩子工作的馮大爺又重新過上了農民的生活,馮大爺是勞動慣了的人,身體一旦恢復,他就閑不住了,盡管后來馮大爺每天要服用好多幾種藥,可是他去起早貪黑,除了鍛煉身體還要自主的參加勞動,無論是收秋打夏還是農忙季節(jié),馮大爺總是跑前跑后忙忙碌碌的和社員們一道從事著田間地頭的勞動,除此之外馮大爺還在偏僻的地方無償的給集體,開墾啦大片的荒地。
說起來簡單,那種勞動的強度是相當不容易的,當時那個時候馮大爺也就是50多歲,他每天天不亮,就扛著鋤頭挑著簍子,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下午有些時候都能干到天快擦黑了他才回來,風塵仆仆,風里來,雨里去,并且每天都是樂呵呵的樣子,用他的話說,他是土生土長的馮村人,是馮村這塊土地養(yǎng)育了他,現在他離休在家,為馮村做一件事情是應該的,這也是他退下來以后想干的事情。
后來馮大爺在開荒之余又增加了一項工作,那就是背著糞簍,順著大路拾糞,無償的為集體節(jié)肥,事情雖然看上去雖然簡單,但是馮大爺這一干就是將近十年的時間,所以說馮大爺的精神和毅力是常人是不能比的。
所以說這么多年以來,馮大爺的人品更加受到了村民們的敬仰,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每當提起馮大爺的時候,大家都會伸出大拇指。
不但如此,馮大爺還是一個熱心腸,無論誰家有大事小情,他總是要熱心的幫襯,回到農村以后,馮大爺的心靈手巧,更有了用武之地,無論誰家有紅白喜事,馮大爺總是能伸得上手,辦喜事的時候裱坑圍,打家俱,搞油漆,馮大爺總是很在行,而且做出來的手工活很是漂亮,比有些木工都做得好,遇到白事的時候葫花圈,做亡牌,油漆棺木,馮大爺更是得心應手,而且描繪出來的人物惟妙惟肖,深受相鄰的贊揚,因此馮大姐名聲大噪,甚至有些時候連鄰村都有人來請他,馮大爺也是熱心腸的人,無論誰求到他的門下,他總是來之不拒,只是唯一有一個條件,不論給大家?guī)褪裁疵?,從來不要薪酬,就連吃一頓便飯都不行。
因為馮大爺身體患有好幾種病,大都是心血管一類的疾病,所以說一年四季馮大爺要服用好幾種藥,所以說馮大爺的飯食是特定的,所以說馮大爺的一日三餐是由馮奶奶親手調配的,并不是什么飯他都能吃,據我知道馮大爺從退下來以后已經十年多的時間了,他食用的飯食里幾乎沒有食鹽,因為食鹽對血管不好,所以說這十多年的時間里,馮大爺幾乎沒有使用過時間,這也是他的禁忌之一,相反的馮大爺吃醋卻吃得很多,因為醫(yī)生告訴他,醋是軟化血管的,所以說醫(yī)生一句話,馮大爺就這樣堅持了十多年,因此馮奶奶從馮大爺生病回來以后就沒有間斷過釀醋,每到冬天的時候,從馮大爺門前經過的時間,就能聞到從馮大爺家里傳出那濃郁的醋香,那個時候馮大爺家就正在淋醋,所以說從這一點就能說明馮大爺的自律性有多強。
每到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馮大爺家里就擠滿了前來寫春聯的人群,馮大爺依然是來者不拒,有些時候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那個時候馮大爺總是樂呵呵地招呼著大家,而馮奶奶更是熱情有加,因為每年到臘月的時候,人們總是很忙,總要忙到快過年的那幾天,前來求馮大爺寫春聯,馮大爺不但熱情的給大家寫春聯,還自備筆墨,那個時候買一瓶墨水也是很貴的,但是這些馮大爺從來沒有計較過,他總說取之于民,還之于民,國家給他有一定的退休金,這些錢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能為大家辦一點事情,他還是很高興的。
除此之外,馮大爺還是真正意義上的能工巧匠,無論誰家什么東西壞了,他總是能很好地利用手邊的物件,給大家精心的修補好,有些時候修補的比原來的都耐用,因此大家更加佩服馮大爺了。人想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不容易的是能一輩子的做好事,馮大爺就是這樣的難得之人,他的心里總是始終的裝著大家伙,他總說要在有生之年為大家多做一些事情,我們村受過馮大爺恩惠的人不在少數,因此大家更加愛戴馮大爺。
我一邊走著一邊回憶著馮大爺的點點滴滴,心頭也重是浮現出馮大爺獨自一人在村中的大路上走來走去的影子,馮大爺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熱情好動,從來也沒有計較過個人的得失,他的前半生是為國家為人民嘔心瀝血,后半生又是退而不休,以人民以大家伙為中心,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馮大爺常好說,人這一生活到老就要學到老,而且還要干到老,無論干什么事情都不能懶惰,更不能半途而廢,他從年輕就受到了國家的培養(yǎng),更應該為國家做些事情,馮大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老?伏力,志在千里,這是馮大爺曾經說過的話這是馮大爺曾經說過的話,雖然我不太懂其中的含義,但是朦朦朧朧中,我大概也知道這是激勵人勇敢向前的話語。
馮大爺從退下來回到村子里的+多年的時間,有些我是親眼見證過的,有些卻是從別人的嘴里聽來的,但是無論如何吧,馮大爺的人品我們是知道的,老人家的人休志小休也是有目共睹的,10多年的時間,馮大爺的故事太多了,一籮筐一籮筐的,要是說起來的話,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大爺在我們村既是標桿又是楷模,而且他的所作所為,能永遠讓我們村的老少爺們兒記在心里。
這是其一,而且馮大爺在我的心里或者我們家人的所有心目中,還有其二,這也就是母親剛才所說的馮大爺是我們的大恩人,這里面還有一段很曲折很動人的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還是父母先轉述給我的,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我,后來我漸漸的長大,因為大人們之間不斷的傳頌著馮大爺的故事,那個時候我已經對馮大爺有了一些印象,所以說無意之間我問起了父母,然而他們才仔細的對我訴說了這些事情。
馮大爺對我們家有恩德的事情一共有兩件。
第一件事情就是當年父親和母親的婚事其實就是馮大爺一手促成的,那個時候我的姥爺也就是收養(yǎng)母親的本村的一位姓李的老人家,已經去世了,母親是一個人生活在那兩口已經很是破敗的窯洞里,那個時候母親的年齡大概也就是十七八歲,在我的姥爺漸漸老去的頭幾年,母親已經承擔起了家里生活的所有一切,那個時候的母親就很能干,她不但負擔了和老爺的一日三餐,而且還像男社員一樣,跟著大家伙一起上工,就靠她上工掙的工分,勉強的養(yǎng)活著父女兩人,盡管勞動一天很辛苦,但是母親還是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所以說母親的能干從那個時候便顯現出來,而且恰巧的是姥爺家和馮大爺家是鄰居,兩家之間只隔著兩道墻,母親的潑辣能干,馮大爺是看在眼里的,再加上后來姥爺漸漸的老去,直至后來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再加上當時的生活十分的艱苦,所以說姥爺和母親沒少受馮大爺的接洽,因此兩家人關系處得特別的好。
后來姥爺去世以后,母親一個人生活,樂善好施的馮大爺更是對母親關懷有加,時常在母親一個人面對困難,或者有些事情獨自一個人受到難為的時候,總能及時的出現在母親的身邊,給她提供最大的幫助,因此一來母親對馮大爺更是敬愛有加,在母親獨自一人生活的最后幾年里,馮大爺在照顧母親的時候,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這讓母親又重新感受到了父愛,同樣的道理,母親后來對馮大爺更像是對待老爺時候一樣,做的事都是盡女兒的義務,因此以后和母親的關系更加親切了。
就這樣兩年以后母親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因為那個時候的農村人結婚的都比較早,好多人家的孩子十七八歲就都娶上媳婦了,但是看著母親一個人獨自的生活,馮大爺也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頭,索性他就動了給母親尋一門婆家的心事,由于母親是一個人獨自生活無依無靠,也沒有家人在當時的農村家族的觀念很嚴重,畢竟那個時候的農村講究的是人多勢力大,那時候就連生孩子都是四個五個,甚至有的人家能生上七八個孩子,那個時候農村的孩子也好養(yǎng)活,吃好吃壞不論,吃多吃少也無所謂,有些時候餓著肚子也能挨過去,所以說依當時母親一個人的條件,有好多人家還是不愿意接納母親的。
但是這并難不住馮大爺,他一邊時常照顧著母親,一邊留意著村子里的其他人家,直到后來遇到了父親,嚴格的說是留意到了父親家當時的情況,那個時候爺爺還健在,但是也已經到了垂垂暮年,生產隊里的勞動,他已經無力參加了,那個時候父親已經擔起了贍養(yǎng)爺爺和整個家庭的重擔,我們家的家族很大,但是具體到爺爺家卻只有父親一個兒子,余下的都是三伏五伏之內的近親,而那個時候奶奶也已經去世多年了,父親一個人在家,既要照顧父親,還要去參加集體的勞動,所以說經常弄的是顧此失彼,一年到頭所掙的公分也勉強的足夠兩個人的胡口,有時候就連糧食都剩不下一點。
由于馮大爺待人熱情樂善好施,再加上我們村子本身就不大,所以說每家每戶的情況,馮大爺是了如指掌的,綜合父親家和母親家當時的情況,馮大爺當時便覺得這是一對不錯的搭垱,所以說便毛遂自薦,熱心的充當起了紅娘,爺爺那個時候和馮大爺算是同輩人,只是年齡上有些差別呢,自從馮大爺離休回村以后,也不斷的往爺爺家走動,所以說兩人之間很合得來。